鮰类肠败血症(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自1976年在美国斑点叉尾鮰中首次发现,已成为斑点叉尾鮰最易患的疾病,被列为动物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 [1]中医病名鮰类肠败血症
目录
流行特点
编辑鮰类肠败血症是由鮰爱德华菌感染鮰科鱼类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大面积爆发,流行水温在24~28℃,该菌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感染鱼体:一是经消化道感染;二是由体外感染神经系统引起炎症。 [2]
症状与病理
编辑主要有“头盖穿孔型”和“肠道败血型”两种经典类型。 [2]①头盖穿孔型,又称为慢性型。病菌最初感染部位是鼻根的嗅觉囊,再经嗅觉器官移行到脑,形成肉芽肿性炎症。后期头背颅侧部溃烂形成一深孔,指导裸露出整个脑组织,形成似“马鞍”状的病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中心形成溃疡,表现为“头盖穿孔型”病症。②肠道败血型 又称为急性型。此型最为常见,感染场地后发生的急性败血症。病菌可穿过肠黏膜,使病鱼全身性水肿,贫血和眼球突出是常见的症状。病鱼或死鱼腹部膨大,体表、肌肉明显充血或出血,部分病鱼眼球突出,鳃丝苍白,肌肉点状出血和斑点出血。剖开病鱼腹腔,内有大量含血或清亮的液体,流出的腹水不易凝固,肝、脾、胆均有不同程度肿大、出血,胃、肠道扩张,内无食物,肠道充满气体或积水。
预防措施
编辑①在苗种源头和放苗之前,要杜绝该病原菌的存在。放苗前人工翻整后晒塘,或用生石灰清塘,网箱网片、工具应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鱼种放养前,可用含1%聚维酮碘溶液300稀释液浸泡10~15min。②养殖水体消毒。斑点叉尾鮰为无鳞鱼,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如含氯石灰、溴氯海因等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水消毒剂,用法用量按产品说明书。③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条件,减水应激。特别是高密度会增加ESC发生的机会,故放养密度不宜过大。经常加注新水,特别是低温水,以降低水温。当水温在爱德华菌不宜生长的范围,ESC会自行平息。
治疗方法
编辑①使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类中草药进行治疗。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体重每日每次拌饵投喂恩诺沙星粉(规格为100g︰5g)10~20mg(恩诺沙星计),连用5~7d;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乳酸诺氟沙星可溶性粉和诺氟沙星粉等,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