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别称泰诺林(Tylenol)、必理通(Panadol)、百服宁(Bufferin)、扑热息痛。本品是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产物,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合成和释放。PGE1主要作用于神经中枢,它的减少将导致中枢体温调定点下降,体表温度感受器感觉相对较热,进而通过神经调节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抗炎作用较弱。对血小板凝血机制无影响。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对乙酰氨基酚在3类致癌物(致癌性不明确,可能性比较低)清单中。 [1]中文名对乙酰氨基酚外文名Paracetamol (Acetaminophen)熔点168 ℃密度1,293 g/cm3分子量151.16CAS号103-90-2相关类别原料药;西药及原料药;芳烃图集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贡献者头像

张征丨主管药师

北京朝阳医院  药事部 审核

贡献者头像

邱葵丨主管药师

北京朝阳医院 药事部 审核

目录

  1. 适应症
  2. 临床应用
  1. 不良反应
  2. 注意事项
  1. 用药禁忌
  2. 药物相互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对乙酰氨基酚外文名Paracetamol (Acetaminophen)熔    点168 ℃密    度1,293 g/cm3分子量151.16CAS号103-90-2相关类别原料药;西药及原料药;芳烃

适应症

用于感冒发热、关节痛、神经痛及偏头痛、癌性痛及手术后止痛。本品还可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耐受或不适于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水痘、血友病以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等)。

临床应用

1.口服1次0.3~0.6g,每日0.6~0.8g,每日量不宜超过2g,一疗程不宜超过10日;儿童12岁以下按每日1.5g/平方米分次服。2.肌内注射1次0.15~0.25g。3.直肠给药1次0.3~0.6g,每日1~2次。

不良反应

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

注意事项

短期使用一般不引起胃肠出血。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剂量过大可引起肝脏损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服用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用药禁忌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1.因可减少凝血因子在肝内的合成,有增强抗凝药的作用,长期或大量使用时应注意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用量。2.与齐夫多定、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药合用,明显增加肾毒性。说明:上述内容仅作为介绍,药物使用必须经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词条图册更多图册概述图册(2)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参考资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